入坑房仲業前,你可以思考的事
大概每隔一段時間,就會聽到(不管是認識的,或是不認識的)人跟我說:“我也好想跟你們一樣當房仲哦!每天上班都打扮得漂漂亮亮,而且通常成交一個案子,其薪酬就可以抵過別人的好幾個月了……”。
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有:“只看到他人表面的成就,卻未瞭解其背後付出”的通病,自己卻不自知。
以下是圈外人對房仲業常見的迷思,我簡單回覆一下:
1."上班都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"
Ans:痾...老兄,如果你本身就有顧及自己出門裝容的習慣,其實並不一定非得透過"職業"去達到這個目的。而話又說回來,如果你本身沒有顧及裝容的習慣,若硬是把自己置身在這個環境,你也不見得自在(或要求自己)。
所以我覺得這是個人習慣問題,而不是職業因素。
2."成交一個案子,可以撐好幾個月"
Ans:「短期內有大筆的傭收入袋」這大概是最多人入坑房仲業的主因。
但你可否曾想過,從業人員在成交前撐了多久?可能歷經三個月、半年,甚至一年都沒有成交。而如果又是在高專體系(沒什麼底薪的),只要一個月沒有成交,就是完全沒有薪水、吃老本。你辛勤認真跑了那麼久,換來的卻是好幾個月零薪水,你心裡過意得去嗎?你的家庭撐得住嗎?
提到這裡,可能有些人會說:"那我就去普專就好了,至少有底薪"。
不曉得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:"所謂企業,就是非得在你身上壓榨個數十萬以上的產值,然後最後只分給你個兩三萬"。
你知道企業支付你底薪,你得付出多少代價嗎?認真學,一定會很充實、學到很多東西,但問題是,每日從公司及顧客雙面而來的夾殺,你有足夠強大的心理素質撐住嗎?
3."工時彈性"
Ans:雖然自己只有待過房地產領域,但我覺得每個產業的業務,不論是在工時或地點,都有一定程度的彈性。因為業務職就是很實際的「業績掛帥」的產業。
講好聽點是工時彈性,但講直接點是:沒什麼休假。尤房地產業是實體商品,不論顧客是要看屋、看資料還是出價,均需要業務實際的見面介紹與說明。不要說什麼虛擬看屋了,房子是人要住的,最終顧客還是得見面確認細節。
而通常顧客看屋都無預警、看心情的。光是這點,就會令許多認真的業務,想休假也不敢跑遠。而你也會常常遇到:"你好不容易忙一段落準備坐下來吃飯,但接到臨時的看屋電話,你就要趕緊把眼前的飯吞下去,前往現場"的窘境。
對於職業性需要的機動性,所衍生而來的極差生活品質,可以好好問自己是否可接受。然後再回到上述第二點,當你很認真工作、被操得要死,但仍沒有績效,得繼續吃老本,是否仍可繼續下去?
4."我看你們好像也沒做什麼,卻動輒收取高額服務費"
Ans:房仲是個極為"累積性"的行業。若沒有過往的累積,就沒有能夠及時提供你的資訊、資源與專業。
很多消費者看到的就只有片面,但你知道嗎?當只要任一環節卡關,房仲就會被釘在牆上放大檢討。
警衛刁難你看屋、令你覺得浪費時間?房仲的錯。
社區規定看屋時間、造成你的不便?房仲的錯。
簽約後,屋主(買方)無法配合你額外的要求?房仲不會溝通,房仲的錯。
屋主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給房仲,而房仲傳達給你,事後被你發現事實不是這麼一回事?房仲給予錯誤訊息,房仲的錯。
買方(賣方)出爾反爾?房仲的錯。
同業惡意破壞案子,導致你買不到房子?房仲不給力、不會談價、不會撫平同業的干擾,房仲的錯。
代書不貼心,我不清楚目前過戶進度?房仲的錯。
買方小孩調皮、到處奔跑吵到社區鄰居?房仲的錯。
我現在就要看屋,房仲無法配合我的時間及時現身?房仲的錯。
以上列出的這些,真的不誇張,都是會令房仲在消費者心中扣分的因素。大概可以理解,房仲幾乎是消費者的窗口,所以不找房仲要找誰(類似室內設計師統包協力廠商的概念,木工、冷氣、泥作若作不好,還是直接找設計師溝通)。
所以在收取高額傭收的背後,就是一個"有事我負責"的概念(包含顧客錯誤認知的無理要求)。
當你若實際走過後就知道,很多事情,不是單單房仲能控制的,更多的層面在於旁支異業可不可靠。我們無法避免問題100%不會發生,但能盡所能幫你預防可能發生的問題,或是在問題發生時,盡快幫你權衡協調處理之。
--
寫了一堆,相信還是有許多被錢沖昏頭的人,嚮往入坑房仲業。沒關係,當你實際走過後,你就能體會了。
最後,房仲業在台灣的社經地位並不高。我覺得這比較沒辦法,長期以來,房仲普遍給人的印象就是那樣,我們業者得自行檢討如何提升產業人員的素質。但,往好處想,少了職業光環,也更有機會遠離大頭症、磨練身段,未嘗不是一件好事。